【經濟日報/文/陳盈羽、許維真】 2007.04.01 03:53 am
清晨五點半,當上班族多還在睡夢中時,外資交易室的業務交易員(Sales Trader)已經陸續進到辦公室,開始為一天的工作做準備:和全亞洲的同事一起開晨間會議是每日的重頭戲,由於韓國、日本的時區比台灣早了一個小時,因此台灣的外資業務員,也必須跟著早早開會,好熟悉全亞洲的盤前狀況。
六點半一到,外資券商的業務員(Sales)開始出現在辦公室,準備著七點時與分析師一起開會,討論個股的情形或當天的觀盤重點,分析師也會趁此時發表自己最新的評等變化,以及對類股的看法。
透早出門 辦公室就定位
除了業務交易員和業務員外,交易室另有交易員(trader或dealer),主要負責執行外資交易員的指令,將拿到的單子放入交易平台,以丟進證交所。
由於必須在開盤前就掌握整個亞洲區的狀況,一個早上可能有兩個以上的區域會議要開,加上時差的因素,外資交易室的作業,比國內的同業都還要早開始。
這些外資交易室的人員常常天還沒亮就出門,早上要集中精神作交易,因為若稍有不慎、交易的價錢稍微不合理,基金經理人或是買方市場的交易員,常會打電話來破口大罵,「尤其是單子多的時候,壓力更是大得不得了!」一位重量級的交易室主管甚至從不吃早、午餐,只靠咖啡撐到台股收盤。
交易室工作本身的壓力已經很大了,如今外資券商的經紀業務手續費,又被客戶砍的所剩無幾了,所以交易室主管還要想盡辦法拓展業務,尋求更大的獲利,例如最簡單的就是一邊空、一邊多的「pair trade」,或是一籃子股票及一些衍生性金融交易產品等。
挖角戰爭 交易室掀漣漪
各家外資券商的專長不同,例如摩根士丹利就以衍生性金融商品擅場,高盛證券則是自營部門非常賺錢,雷曼兄弟以債券部門見長,瑞銀證券比較多的是程式交易。
此外,近期在全球快速成長「避險基金」,也成為外資券商的重要客戶之一,因為不同於長線基金中長期持股的特性,避險基金的交易策略比較靈活,相對下的單子就多,也常有融資、借券、結算交易與提供保管服務的需求。對外資交易室來說,這些業務才是貢獻獲利的金雞母。
不過,外資交易室主管也提到,雖然主要經紀業務(prime brokerage)現在是外資券商主要的獲利來源之一,但是長期發展下去,避險基金很可能成為外資券商的競爭對手,不管是在業務和人才搶奪上,競爭都非常激烈,「現在客戶打電話來,還得擔心是不是來挖角的」,看在外資交易室主管的眼裡,又多了一份擔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