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濟日報/文/陳盈羽、許維真】 2007.04.01 03:53 am
清晨五點半,當上班族多還在睡夢中時,外資交易室的業務交易員(Sales Trader)已經陸續進到辦公室,開始為一天的工作做準備:和全亞洲的同事一起開晨間會議是每日的重頭戲,由於韓國、日本的時區比台灣早了一個小時,因此台灣的外資業務員,也必須跟著早早開會,好熟悉全亞洲的盤前狀況。
六點半一到,外資券商的業務員(Sales)開始出現在辦公室,準備著七點時與分析師一起開會,討論個股的情形或當天的觀盤重點,分析師也會趁此時發表自己最新的評等變化,以及對類股的看法。
透早出門 辦公室就定位
除了業務交易員和業務員外,交易室另有交易員(trader或dealer),主要負責執行外資交易員的指令,將拿到的單子放入交易平台,以丟進證交所。
由於必須在開盤前就掌握整個亞洲區的狀況,一個早上可能有兩個以上的區域會議要開,加上時差的因素,外資交易室的作業,比國內的同業都還要早開始。
這些外資交易室的人員常常天還沒亮就出門,早上要集中精神作交易,因為若稍有不慎、交易的價錢稍微不合理,基金經理人或是買方市場的交易員,常會打電話來破口大罵,「尤其是單子多的時候,壓力更是大得不得了!」一位重量級的交易室主管甚至從不吃早、午餐,只靠咖啡撐到台股收盤。
交易室工作本身的壓力已經很大了,如今外資券商的經紀業務手續費,又被客戶砍的所剩無幾了,所以交易室主管還要想盡辦法拓展業務,尋求更大的獲利,例如最簡單的就是一邊空、一邊多的「pair trade」,或是一籃子股票及一些衍生性金融交易產品等。
挖角戰爭 交易室掀漣漪
各家外資券商的專長不同,例如摩根士丹利就以衍生性金融商品擅場,高盛證券則是自營部門非常賺錢,雷曼兄弟以債券部門見長,瑞銀證券比較多的是程式交易。
此外,近期在全球快速成長「避險基金」,也成為外資券商的重要客戶之一,因為不同於長線基金中長期持股的特性,避險基金的交易策略比較靈活,相對下的單子就多,也常有融資、借券、結算交易與提供保管服務的需求。對外資交易室來說,這些業務才是貢獻獲利的金雞母。
不過,外資交易室主管也提到,雖然主要經紀業務(prime brokerage)現在是外資券商主要的獲利來源之一,但是長期發展下去,避險基金很可能成為外資券商的競爭對手,不管是在業務和人才搶奪上,競爭都非常激烈,「現在客戶打電話來,還得擔心是不是來挖角的」,看在外資交易室主管的眼裡,又多了一份擔心。
2007年4月2日 星期一
外資分析師 位子愈來愈難坐
真的跟我在DB的同學講一樣
【經濟日報/文/陳盈羽、許維真】 2007.04.01 04:00 am
聯合報提供
台灣外資圈給外界的印象往往都是多金而低調,但是這個圈子也培養出不少活躍在全亞洲金融舞台的人才,不管是共同基金、避險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領域,都有台灣出身金融菁英的影子。
台灣外資圈的工作機會非常熱門,是不少優秀年輕人的工作首選。然而,神秘的外資圈過去幾年來的生態已經歷經相當大的轉變,不同世代的人才,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冒出頭的方式也有差異;伴隨台灣市場可能的邊緣化危機,台灣外資圈能否繼續發光?有志之士想在這個圈子出人頭地,又該如何努力?
投資台股的外資比重不斷升高,在台股扮演愈來愈重要地位的外資券商,因為規定嚴謹,總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,引起外界好奇,卻又難窺堂奧之妙。事實上,外資券商也正悄悄經歷一場質變,最明顯的就是「明星級分析師」的光環正逐漸淡去。
西元2000年以前,華爾街主要券商,為了投資銀行的承銷業務,需要培養「明星」分析師,讓投資銀行一邊幫公司作承銷,一邊寫報告推薦該檔個股。當時承銷的手續費用極高,且承銷價格愈高,投資銀行能賺的手續費也愈多。
不過,這樣的情況,在美國出現一連串的大型企業弊案後,美國證管會更嚴格規定分析師的報告內容,包括只能寫公司已經公布的訊息等,使得每份報告看起來都大同小異,加上投資銀行的承銷業務手續費也日漸降低,「明星分析師」的價值正逐漸消失。
規定趨嚴 明星光環漸褪色
台灣的外資圈同樣面臨一連串質變,過去靠一個明星分析師就可撐起整家券商的時代,也慢慢成為歷史。以前有很多「喊水會凍結」的分析師,一個評等的改變,就足以撼動整個市場;現在仍有包括花旗環球亞太區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、摩根大通亞太科技研究部主管夏鮑文等重量級分析師,但這種人已經愈來愈少。
一位在外資圈算是「元老級」人物的分析師表示,1998至1999年之際,華爾街券商大舉來台開設業務,當時要成為外資分析師,多少都帶點「誤打誤撞」的機運,進入門檻也比現在來得低,一入行就當起分析師的人不在少數,「反正就跟著產業一起學。」
不過才幾年光景,現在要躋身外資分析師之列,競爭可是激烈得很,通常都是國外前十名的MBA,或是台大商學院畢業,進入外資公司後還得先蹲幾年苦窯當RA(研究助理),蹲到有分析師跳槽或離職了,才有望被「扶正」。
「這行競爭真的蠻激烈的,最近來應徵RA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CFA(特許財務分析師)。」一位資深的外資研究部主管透露。為何這麼競爭?理由很簡單,一家知名外資券商的RA,去年的薪水加分紅上看新台幣200萬元,加上沒有直接面對投資人的壓力,還有表現好的RA抵死不願升任分析師。
環境改變 團隊合作添戰力
只是,過去的明星分析師的價值,如今愈來愈式微,因為現在外資券商講究的是「團隊合作」,隨著整體投資環境改變,外資投資人從以前買賣個股,到如今要的是整體投資建議,例如跨不同市場的做空、做多,或是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等。換句話說,不管單一分析師的點子多好,「平台如果不能execute(執行),也是白搭。」一位外資分析師說。
如今,外資分析師變得得三頭六臂,除了要研究公司、寫報告外,還得應付日漸變化多元的客戶類型和要求。過去台股投資人以長線基金為主,隨著短線、避險基金的業務量與日俱增,分析師的評等、看法也必須更有彈性。
為了因應新的外資生態變化,外資分析師要逐漸發展成「全能」,不僅要能說善道,與客戶保持緊密的關係,還要有很強的財務分析能力,對於股市看法也要獨到,才能抓住股價趨勢。當然,深度瞭解自己負責的產業領域,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;外資分析師所得雖高,但是這個位子卻也愈來愈難坐得穩。
在經濟不虞匱乏的情況下,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,去年便有不少外資分析師自sell side轉到buy side,像之前在摩根大通負責下游硬體分析師陳力建,去年就轉投效共同基金擔任經理人,今年也陸續都有重量級外資分析師傳出倦勤消息,打算著不同的人生規劃。
不管如何,這個舞台還會是眾家好手角力競逐之地,有膽識、有能力、有過人抗壓能耐的高手,儘管放馬過來。
【經濟日報/文/陳盈羽、許維真】 2007.04.01 04:00 am
聯合報提供
台灣外資圈給外界的印象往往都是多金而低調,但是這個圈子也培養出不少活躍在全亞洲金融舞台的人才,不管是共同基金、避險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領域,都有台灣出身金融菁英的影子。
台灣外資圈的工作機會非常熱門,是不少優秀年輕人的工作首選。然而,神秘的外資圈過去幾年來的生態已經歷經相當大的轉變,不同世代的人才,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冒出頭的方式也有差異;伴隨台灣市場可能的邊緣化危機,台灣外資圈能否繼續發光?有志之士想在這個圈子出人頭地,又該如何努力?
投資台股的外資比重不斷升高,在台股扮演愈來愈重要地位的外資券商,因為規定嚴謹,總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,引起外界好奇,卻又難窺堂奧之妙。事實上,外資券商也正悄悄經歷一場質變,最明顯的就是「明星級分析師」的光環正逐漸淡去。
西元2000年以前,華爾街主要券商,為了投資銀行的承銷業務,需要培養「明星」分析師,讓投資銀行一邊幫公司作承銷,一邊寫報告推薦該檔個股。當時承銷的手續費用極高,且承銷價格愈高,投資銀行能賺的手續費也愈多。
不過,這樣的情況,在美國出現一連串的大型企業弊案後,美國證管會更嚴格規定分析師的報告內容,包括只能寫公司已經公布的訊息等,使得每份報告看起來都大同小異,加上投資銀行的承銷業務手續費也日漸降低,「明星分析師」的價值正逐漸消失。
規定趨嚴 明星光環漸褪色
台灣的外資圈同樣面臨一連串質變,過去靠一個明星分析師就可撐起整家券商的時代,也慢慢成為歷史。以前有很多「喊水會凍結」的分析師,一個評等的改變,就足以撼動整個市場;現在仍有包括花旗環球亞太區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、摩根大通亞太科技研究部主管夏鮑文等重量級分析師,但這種人已經愈來愈少。
一位在外資圈算是「元老級」人物的分析師表示,1998至1999年之際,華爾街券商大舉來台開設業務,當時要成為外資分析師,多少都帶點「誤打誤撞」的機運,進入門檻也比現在來得低,一入行就當起分析師的人不在少數,「反正就跟著產業一起學。」
不過才幾年光景,現在要躋身外資分析師之列,競爭可是激烈得很,通常都是國外前十名的MBA,或是台大商學院畢業,進入外資公司後還得先蹲幾年苦窯當RA(研究助理),蹲到有分析師跳槽或離職了,才有望被「扶正」。
「這行競爭真的蠻激烈的,最近來應徵RA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CFA(特許財務分析師)。」一位資深的外資研究部主管透露。為何這麼競爭?理由很簡單,一家知名外資券商的RA,去年的薪水加分紅上看新台幣200萬元,加上沒有直接面對投資人的壓力,還有表現好的RA抵死不願升任分析師。
環境改變 團隊合作添戰力
只是,過去的明星分析師的價值,如今愈來愈式微,因為現在外資券商講究的是「團隊合作」,隨著整體投資環境改變,外資投資人從以前買賣個股,到如今要的是整體投資建議,例如跨不同市場的做空、做多,或是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等。換句話說,不管單一分析師的點子多好,「平台如果不能execute(執行),也是白搭。」一位外資分析師說。
如今,外資分析師變得得三頭六臂,除了要研究公司、寫報告外,還得應付日漸變化多元的客戶類型和要求。過去台股投資人以長線基金為主,隨著短線、避險基金的業務量與日俱增,分析師的評等、看法也必須更有彈性。
為了因應新的外資生態變化,外資分析師要逐漸發展成「全能」,不僅要能說善道,與客戶保持緊密的關係,還要有很強的財務分析能力,對於股市看法也要獨到,才能抓住股價趨勢。當然,深度瞭解自己負責的產業領域,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;外資分析師所得雖高,但是這個位子卻也愈來愈難坐得穩。
在經濟不虞匱乏的情況下,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,去年便有不少外資分析師自sell side轉到buy side,像之前在摩根大通負責下游硬體分析師陳力建,去年就轉投效共同基金擔任經理人,今年也陸續都有重量級外資分析師傳出倦勤消息,打算著不同的人生規劃。
不管如何,這個舞台還會是眾家好手角力競逐之地,有膽識、有能力、有過人抗壓能耐的高手,儘管放馬過來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